多位院士和专家齐聚沈阳,聚焦前沿材料腐蚀科学与技术

(联合国)世界腐蚀组织(World Corrosion Organization,WCO)在2008年确立了每年4月24日为世界腐蚀日(Corrosion Awareness Day),许多国家每年都在世界腐蚀日举办相关科普活动。近年来,我国每年都在世界腐蚀日开展相关科普宣传活动。其中,位于沈阳的WCO办公室从2015年开始每年在世界腐蚀日连续举办大型活动。过去4年来每年的受众达2000余人。

值此第十一个世界腐蚀日之际,4月22,材料腐蚀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世界腐蚀组织会议在沈阳成功召开。会议由(联合国)世界腐蚀组织(WCO)沈阳办公室主办,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承办。会议得到了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辽宁省腐蚀与防护学会、国家金属腐蚀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核用材料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核电材料安全与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亚太材料科学院(APAM)、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东北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会议由柯伟院士、周廉院士、薛群基院士、周克崧院士、侯保荣院士担任顾问进行指导。

4月22日下午,会议正式开幕。会议主席由中科院沈阳分院院长、国家金属腐蚀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核用材料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韩恩厚研究员担任。中国工程院柯伟院士为会议致开幕词。

柯伟院士指出,如何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佳腐蚀防护效果是国家计划与发展部门值得优先考虑的。在解决有限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重大课题的过程中,腐蚀与防护作为一项可供直接利用的重要技术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腐蚀科学是研究和保护金属结构和设备的一门科学。这是人类物质文明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腐蚀相当于材料和设施的癌症。因此,我们期望政府和社会能像关注医学、环境科学和减灾一样关注腐蚀问题。

柯院士强调,腐蚀学科主要关注各种材料在环境中使用的服役安全与寿命。从上个世纪以来逐渐完成从经验技术向科学的转变,但腐蚀失效过程相当复杂:控制变量及影响因素众多;各变量与腐蚀速率之间具有较强的动态耦合变化过程;腐蚀过程呈现随机性、非线性、多变性及突变性。

柯院士认为,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与自然环境腐蚀关系十分密切,如何增加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始终保持良好的设备服役性能,是将来能否降低生产成本,保持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一带一路的倡议对此更进一步提出了新的挑战。“材料腐蚀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进一步认识基础科学是工程技术创新之源,善于利用搭建起来的平台,深入讨论腐蚀科学前沿的未来的发展和机遇。

柯院士表示,我们愿意并且应该把世界腐蚀日看成全民的节日。腐蚀控制实际上是保护自然赐予人类有限的资源和捍卫我们辛勤的劳动成果。解决腐蚀问题的标志不仅是人类社会接受由这些科学问题解决而产生的技术,而且这些技术必须产生经济效益,否则还不算完全解决了腐蚀与防护学科中的科学问题。可以说我们有意愿过好这个全民的节日,把世界腐蚀日塑造成为一个人民大众实现追梦平台的基因。

本次会议邀请到世界腐蚀组织主席、法国原子能委员会Damien Féron教授、芬兰Aalto大学Hannu Hänninen教授以及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金属所、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的十余位腐蚀领域知名专家作了关于“腐蚀监测/检测技术”“核电材料腐蚀、服役安全与寿命预测”“氢脆与抗氢材料”“镁合金腐蚀”“重防腐涂料”“高性能海洋腐蚀控制技术”等内容的精彩学术报告。来自国内外共计70余家单位的近400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与会代表在每个报告后均积极参与,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共同探讨腐蚀领域前沿问题、先进腐蚀控制技术(腐蚀的减缓、监测/检测、阴极保护与缓蚀剂、关键工程结构的腐蚀寿命、安全性与可靠性评估的理论和技术等)、腐蚀对环境与健康的影响与对策、腐蚀对公共设施的安全影响与对策、腐蚀标准甄别等。

代表们表示,这种深入的论坛式讨论对腐蚀领域的研究与技术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会上,院士、专家围绕腐蚀领域国际科技前沿中重点、热点问题,结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降低腐蚀损失,结合“一带一路”与我国技术“走出去”,特别是结合沈阳市发展,为沈阳创建腐蚀控制技术基地建言献计,形成院士专家咨询建议,为沈阳经济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