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是中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民营化工企业最大的聚集区之一,不仅拥有多家业内闻名的民营化工巨擘,也有众多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然而,中国化工报记者近日深入调查发现,在当今化工行业面临紧迫的产业升级关键时刻,这里的化企却受到了各种规定制约,深陷“不升级不行,想升级不能”的尴尬境况。实际上,武进区化工行业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化企“夹缝现象”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而武进区的情况更具代表性。
大浪淘沙:留下多是精华
据武进区化工业商会会长陈春源介绍,武进化工业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在发展鼎盛时期全区化企逾1000家。2006年后,经过全省统一开展的三轮化工专项整治,目前全区现有化企3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160家。通过专项整治,化企数量大大减少,但留下的多是精华。目前,全区化工行业(不含医药及中间体)有高新技术企业29家,普遍建立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或创新实践基地。
据介绍,目前武进化工产业主要有现代环保、新材料、涂料、水处理剂、树脂、有机硅、颜料、染料及中间体、肥料、农药中间体、基础化工产品等,有22个分支类。进入新世纪以来,这里先后崛起了一批蜚声业内的优势企业。如江苏亚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乡镇厂,发展到今天的国家级集团公司,2013年营业收入超过320亿元,名列“2014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101位。又如江苏兰陵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先后成立了防腐蚀技术研究所、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钢结构重防腐防火涂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等研发平台,年经营收入保持在10亿元以上,处于国内涂料行业第一方阵。另外,像江苏江海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市场份额逐年扩大20%以上,位于国内水处理行业的前列;常州强力电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高感度光引发剂,申请18项专利,填补国内空白,年销售利润率达到20%以上,产品基本都销往日本、韩国、美国等市场。
“这些优秀公司之所以能够崛起,凭借的就是多年来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和不间断的科技创新,使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陈春源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常州位居苏南核心地区,各种约束因素较多,但长期以来,这里的各类企业只要能紧紧抓住科技与环保这两柄利器,就可以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新常态下:束缚因素捆手脚
然而自去年开始,武进区化企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条件限制,甚至连迫切需要进行的产业升级也难以为继了。武进区化工业商会秘书长陆书洪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武进区化工行业正在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困难也最为重要的调整期,优胜劣汰非常残酷。但是,许多企业却面临着诸多困惑与尴尬。
尴尬之一:现行政策执行有偏差。2012年江苏出台的《全省开展第三轮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方案》中明确规定:各省辖市可将部分化工集中区外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规模、市场、技术优势,环保安全措施较完善的重点化工生产企业认定为重点监测点,允许改扩建项目。照此,武进区已有22家化企被常州市确认为化工重点监测点。但是,一些被确认为化工重点监测点的企业急需进行的改、扩建项目,却迟迟未得到审批。相关政策没有得到落实,造成企业生产经营非常被动。如常州市华源漆业有限公司的产品为联想、惠普、东芝、索尼等著名品牌配套。因油漆颜色种类不断增多,为保证产品质量,企业拟增加8台搅拌机和相应砂磨机,并不产生“三废”排放和污染环境。但环保执法部门却未能允许,企业只能眼看着每年3000万元的订单流失却无能为力。
尴尬之二:多头监管难适应。振华重工(集团)常州油漆有限公司向中国化工报记者反映,目前公司生产的溶剂型涂料属于产业政策中的限制类产品,拟改造生产既环保又安全的水性涂料,但常州市安监局下文规定,所有的生产装置都不能新增。涂料油改水不属于危险品,又符合化工重点监测点应该允许改、扩建的这一江苏省文件规定。但安监局的一纸文件,令项目无法实施,企业为此非常困惑。
尴尬之三:相互推诿怕担责。常州市武进晨光金属涂料有限公司也是化工重点监测点企业,该公司在申报溶剂油改水项目时,区有关部门说是要常州市审批,报到市里,市里又说还是要区里审批,再将项目审批材料送到区有关部门,可这个部门又推给了其他部门办理,弄得企业云里雾里,不知到底该找谁办理。
深化改革:市场服务都重要
陆书洪认为,市场配置资源是大势所趋,本区许多化企对此均有深刻认识,更重视创新,更加舍得投入,促进产业向无污染、低排放、高安全性、国内领先和填补国内空白的新领域扩展。其中,在水性防腐涂料、建筑反射隔热涂料、稀土放性钯催化剂、双金属钝化剂、液体抗氟剂、水煤浆添加剂等领域,保持业内领先。“然而,创新发展如果被捆住手脚,行业转型升级如何搞?”陆书洪忧心忡忡。
为此,作为地方行业协会,武进区化工业商会近日组织召开了区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24个化工重点企业老总参加的专题会议,并提交了《关于武进区化工行业运行情况和相关意见建议》的书面报告,特别提出3点行业认知:
一是化工企业专项整治不等于停滞发展化工产业。否则,省政府要求的“将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作为化工行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加快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步伐”等就无从落实。二是新上化工创新项目不等于扩大化工产能。省政府要求“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很有必要,但本区化企的创新、技改项目并不落后,更不是纯粹追求扩大产能。三是新上化工创新项目不等于增加排污或带来安全隐患。从近期申报项目上看,均为科技含量高、安全和环境风险防范水平高的项目。
为此,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发展与信息处主任马建平在接受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社会对化工的偏见还难以消除,总是把化工等同于污染、等同于事故,乃至谈“化”色变。同时,一些政府职能部门为求稳不出事,只要是化工项目,不论科技含量高底,甚至连化工企业正常的环保、安全改造项目都统统拒之门外,一概不上报、不审批。“需要明确的是,发展、风险、服务应当有个最佳结合点,政府的职能就是既有科学合理的管控,又有适合与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服务。”马建平说。
中国化工报记者在采访中还听到这样的抱怨:“又想马儿跑得好,又想马儿不吃草。”实际上,如果化企不上新技术、新项目,产品老化、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等问题不仅始终得不到解决,创新升级更成了一句空话。
寻找监管与服务最佳结合点
当前,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加大环境治理宏观背景下,地方政府依法依规强化监管并没有错,这是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所在。但是,因其关乎监管的效率与效果,我们需要强调执法准确性和责任心。
执法要准确,这是落实法规政策的关键所在。准确就是要求相关部门在执法工作中不篡改、不走样,明明白白地告诉企业等监管对象,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条文中存在可协商的地方,就不能一棒子打死,不给人家生机;不能通融之处,决不能开口子放任自流。可见,执法准确也是考量一级政府行政执行力的标准之一。
执法态度很重要,这是决定服务质量的根本所在。在监管与服务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工作态度也很关键,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质量不同的服务,有什么样的责任心就有高低不等的结果。是主动积极作为,还是圆滑,少作为,乃至不作为,最终的结果绝对是不同的。如果在执行相关法规政策过程中,管理者只要谨小慎微,尽量不去触碰那些伤神费力“难缠”之处,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开麻烦,避免失误,也就尽可能地规避了失职丢官的风险,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然而,请不要忘记的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下,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国人民的期盼,否则,纳税人为何要出资养活他们?懒政、惰政是不会长久的。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行政者要端正态度,积极开动脑筋,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寻找监管与服务的最佳结合点,把该做的工作做好,取得监管对象的理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