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产政策两难的根源

日前,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表示当前经济已经无法与房地产脱钩,当房地产进入调整时期以后,我们就是左右为难:一方面力图让房价回归到理性,另一方面会担心地产崩溃,造成经济大的衰退。这就是治理体系、治理方式不适应的一个最突出的反映。

邱晓华所言正是我们这些年来对待房地产这个令人又喜又恨矛盾心态的现实反映。为了控制房价上涨,我们挖空心思地想让房价回归理性,别走向日本和美国的老路。真的得达到这样的状态,我们又害怕起来了。房地产影响太大了,如果房地产回归理性了,我们经济怎么办?很多购房者都是冲着升值去的,他们财富保值怎么办?

最近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说,近期的房地产市场政策主要是借市场调整的窗口期,把一些行政色彩比较浓的干预措施尽可能的地剔除,不太赞成把去除行政化的政策叫做“救市”。

我们把行政化的政策剔除去,不叫救市,那叫什么比较合适呢?恐怕叫“回归市场”比较合适吧。但是,房地产真得的市场化之后我们的房地产产业就好了吗?至少没有任何一个经济学理论可以这样下断定。那些声称回归市场房地产产业就万事大吉者,不是骗子就是傻子。哪一个国家的房地产没有市场之外因素在起作用?历史上从来还没有出现过。

房地产是一个关键产业,很多国家都采取或明或暗的态度对之进行规范。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已经醒悟了,靠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是走向疯狂的死路,不是资产价格暴涨而覆灭,就是通货膨胀让老百姓没法过就要造反。经济不仅仅是电脑数字,毫无情感,也不少仅仅是价格变化、配置资源,还关涉到利益分配。企图只管价格变化不管利益分配,只是黑板经济学,以此为指导,下场很惨烈。

中国土豪在德国房产也赚不到钱。有专家披露说是因为各级政府从来不敢通过抬高当地地价和房价,来增加政府的房租收入或税收收入。房价高涨致使老百姓沦为“房奴”,老百姓盛怒之下会不选你了,执政党要下台。而且无论在联邦还是州、市及村镇层面,政府都按照人口需求,制定建房规划,目的是能够为每个家庭提供一套住房。从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德国的住房政策导向是以民生为核心,而不是将之过度市场化,更不是怂恿投机,任由泡沫滋生而不顾。

德国还有一条杀手锏,即如果地产商制订的房价超过“合理房价”的20%,即为“超高房价”,构成违法行为;如果地产商制订的房价超过“合理房价”的50%,则为“房价暴利”,便触犯了《刑法》,构成犯罪,可以判处3年徒刑。这样,对于那些哄抬房价者,已经不是罚钱了事,而是直接处以刑罚。我们国家不可能像德国那样严格,但是至少可以对于大规模地抬高房价这一现象进行遏制。否则就会出现一轮低潮之后,就出现报复性反弹的现象。很多楼盘一下子真能涨价30%,而且还振振有词地说,这是市场行为,有买就有卖。

就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而言,很多人坚称说没有泡沫。他们的基本逻辑是只要泡沫没破裂,就是没有泡沫,只有等待泡沫破裂了,才算确诊有泡沫。这样的基本逻辑等于说一个患了癌症的人只要没有死,就不算患上癌症,如果是患上癌症,为什么他没有死。因此,这种逻辑是一种诡辩逻辑,没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如果依照这种逻辑出台政策,恐怕是非常致命的。原因是没有搞清楚房地产市场到底在哪里患了病,更不会去想着把它治好。

还有的学者认为,我们都知道中国楼市已经畸形了,然而如果不再畸形下去,或者不再按照它的逻辑运行下去,就会把中国经济拖入死地。这种说法其实与邱晓华的观点类似,但如同烟鬼吸鸦片,你不让他吸了他要跳楼、撞墙,你让他继续抽下去,他的毒瘾更大,直到无药可救。我们到底选择刮骨疗伤,还是选择让毒药继续在体内蔓延下去,似乎并不是太难的选择,但是现实中我们往往选择饮鸩止渴。

房地产政策的两难实质上是发展思维模式的两难,也是当下转型所遇到的问题集中展现,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很多中国经济所遇到的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从根本上来说,客观因素还不是造成两难的根本原因,因为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会遇到很多客观问题,真正造成两难现象频发的还是我们内在的选择。

Baidu
map